这是一个老早在脑子里的话题,也是想说说我一个山东人对这类文化的厌恶和无奈。
缘由是前两天在小红书刷到一个视频,说山东孩子最怕的是什么,最怕的就是一种大圆桌,就是下面图片这种。
这种正式的圆桌在山东可不是能随便坐的,什么人坐哪里都是有说法的,我甚至还在小红书看到了这种图,也顺便帮我解释一下到底应该怎么坐,看到这个的时候我也瞬间多少有点 PTSD 了:
吃个饭就是这么复杂,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坐法,有了这种坐法,即使你不认识这桌人,单看坐的位置,也能猜个差不多谁是谁,谁的“地位”怎么样。而作为一个家庭里的孩子和晚辈那可完了,一切被称为“有眼力见”的活都是晚辈的,一部分好听的场面话要晚辈来说,晚辈要端酒敬酒,有时候数量也有说法,此外还要给足长辈面子。
一顿饭吃下来长辈们吃的心宽体胖,晚辈们就只有汗流浃背。
等长大一些,到了高中大学,也开始跟同学朋友吃饭喝酒,但竟然也逃不过这些,只是角色变了,不再是作为晚辈的家庭聚餐,而是朋友聚会的形式,这时候就跟小时候不一样了,首先是酒该怎么喝,先分好了主陪副陪,就等于分好了领酒人,一般来说,主陪会先带着喝几次酒,结束后副陪再带,带酒的数量又有说法,喝六个叫六六大顺,和七个就是七上八下,喝九个就是长长久久(八个忘了),而副陪带的酒则要比主陪带的少一点,每次带酒的时候还都要振振有词,必须要说点什么,非常尴尬。
你本以为这些酒喝完应该也差不多了,那就大错特错了,主陪副陪带的酒喝完,那就叫「展开」了,也就是不用再带酒了,大家可以随便找人喝了,往往喝醉喝大,都在「展开」这里展开了。
由于从小都在这样的环境里,没有太思考这样的习俗有什么问题,甚至有过一段时间认为它是正确的,即使我是一个很不爱喝酒也不能喝酒的人,也依然认为它可能是正确的,但在成年之后,也渐渐开始意识到了不对,我想它也许真的跟所谓的孔子啊什么的有点联系,也许跟山东人爱当官有点联系,更也许跟山东人容易大男子主义和爹味有联系(这句有点极端,但我是一个山东人,真真切切这么感受过来的,应该不算地图炮了),但不论如何,我越想越觉得它不应该存在。从有了这种意识之后,每次在山东的饭桌上,我经常会扮演一个扫兴的人,没眼力见的人,也尽可能的回避这种场合。
毕业后从山东来到了南方,才愈发的感觉到这方面的差别,所以单从这一方面来说,我真的庆幸我“逃离”了山东。
也想单从这一方面来说,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、晚辈开始厌恶这种文化,让它渐渐消失。
长见识了,太可怕了。
哈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