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自认是一个“饱听音乐”的人,但这两年好像有点站不住脚了。原因很简单,现在听歌时间和数量都越来越少,听歌范围越来越窄,最重要的是,没有了往年对音乐和现场的激情。
摇滚乐对我的影响之大。高中毕业时,因为朋友带我去过一次 livehouse 看现场而喜欢上了摇滚乐,这对当时一个迷茫并且不爱学习的人来说非常新鲜,从来没有想过音乐可以是这样的,歌词可以这样写,它竟然可以调动我所有的情绪,震惊感与现场的鼓点一起敲击着我的心脏。
自此之后,摇滚乐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,我不再那么迷茫,对生活也更有了目标,毫不夸张的说,摇滚乐让我开始思考,帮助我让生活回到正轨,即使那些歌词里也并没有那么直白的说。就这样,它伴随着我整个大学,翘课去看演出,提前一两个月就开始激动的音乐节,听的风格和乐队数量也越来越多。
工作后从小城市来到杭州,即使杭州的演出数量和覆盖度没有特别高,但我还是感觉来到了现场天堂,让我喜欢上杭州的原因不只是它的繁华和城市氛围,也是因为这里有这么多演出可看。刚工作拿着并不高的工资,但每月可能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钱都会花在看演出上,加上那时对大多数乐队和风格都持开放和期待的态度,有时每周都会看 1-2 场,每次都是提前 1 小时前往,就是为了能够站在最前排。
这时音乐早就融入到了我的生活里,早上洗漱要听,路上通勤要听,晚上洗澡要听,它继续在我生活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,我的工作和生活也变得更好起来,在难过和开心时,也都有音乐的陪伴。
当然,它也让我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,即使大部分已经很少联系,但是在当时,是让我经历了一个短暂的乌托邦。
后续几年基本没太多变化,我依然听着喜欢的乐队的新歌,穿梭在 livehouse 和音乐节现场,几乎看遍了国内喜欢的乐队的现场,杭州的新场地越来越多,音乐节也被大家说没有了当年的氛围和感觉,我的听歌“审美”也在悄悄发生变化,我从以前的无所不听,开始缩小了风格范围,我找到了最喜欢和更想深挖的风格,看演出前再也没有了那种激动到心跳加速的感觉,再也不会提前去抢前排,而是卡点站在最后面,这些变化倒没什么不好,我欣然接受着这些变化,但真正发生改变是近两三年。
我的听歌喜好和习惯继续发生着变化,直到前两年意识到已经跟以前有了天壤之别。
听歌喜好已经不是缩小范围了,而是变得闭塞。越来越少的获取新鲜的乐队和音乐,大部分新歌都是来自收藏的乐队和歌手,当然有时也会尝试主动寻找一些新歌,但是心态也变了,听着有些歌会觉得这是为了写歌而写,没意思。我就这样继续听着收藏列表里的歌,听腻的歌也会毫不犹豫的删除,有时听歌甚至成了一个肌肉记忆,只是当做背景音一样在播放。家里的 HomePod 也基本沦为了我问天气的工具,也许只有每次打扫卫生时才能工作一下。
而长大后的我遇到了比以前更多的烦恼,音乐也无法再在这种时候发挥作用了,渐渐的,它有时只会充当我通勤路上的背景,让这段路程不那么无聊。因为听的歌已经没太多新鲜感,听歌时也很少会产生心跳加快兴奋的感觉了,这时候,我开始尝试听一点流行歌,当然主要就是周杰伦这些小学初中时听的歌手,以前的我是从来不听流行歌的,也 get 不到好听的点,但现在很奇妙的开始觉得好听了,我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一变化。
说了这么多,并不是想表达我已经不喜欢音乐了,它在我生命中依然是很重要的角色,只是在这些年里,它跟着我这个人一起变化,跟着我的心境和人生态度一起变化,以前它像是一个一起玩耍的伙伴和一起熬的合伙人,但现在更像是一个在幕后给指引和撑底的存在,而他当年的那个角色已经被其他东西代替了。
回归标题,音乐现场好像不再是我的救赎之地了,但它的确救赎过我。
跳水的我,被摄于 2018 年
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去过了
我今年去的屈指可数